生活解构科技,科技进化生活!欢迎来到爱活网。主播今天去蹭了个会,还提前坐了坐小米汽车。因为最近信息泄露和开除事件,小米汽车再次喜提热搜,再加上极氪几位高管大大在微博上一个劲儿的怼小米汽车,不由得勾起了了好奇心,就想一探究竟。
正好隔壁大哥被邀请去提前拍摄小米汽车,于是主播自告奋勇当了一回摄像,作为一个为数不多的提前看过实车的一个女性用户,说说自己对于小米汽车su7的看法。
先说态度,从已经公布的数据可以感觉到小米非常看重这台车的设计,设计也是这台车在初期预热的时候重点强调的内容。轮轴比3X、轮高比2X,看到这样的外宣数据,一定有人会嘲笑小米怎么重新“定义”设计,但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在这个造电动车必谈智驾的时代,小米还能这么耐得住性子跟你谈车身设计,说明这里面确实有东西。
从小米汽车的设计团队也能看出一些端倪,首席设计师李田原来自宝马,是宝马全球首位中国设计师,任职德国总部,代表作品:BMW iX。外饰设计负责人仇臻是前奔驰德国总部高级外饰设计师主导设计了全球最低风阻奔驰EQXX概念车。内饰设计负责人shin muto也是来自宝马,代表作宝马Z4跑车内饰,宝马X1内饰,雷总那句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持续性的啪啪耳光声在耳边回响着。
怎样才能设计好一台车?是夸张的造型?低趴的姿态?还是多变的曲面?恐怕都不是,如果你问一个汽车设计师这样的一个问题,他给你的答案一定是:比例。好的车身设计比例是经典的、不变的。大家脑海里的经典车型,奔驰宝马奥迪的34C(宝马3系、奥迪A4、奔驰C级)甚至神圣如保时捷,他们的车身设计都会遵循一个比例:轮轴比3X、轮高比2X。
所谓轮轴比就是两个车轮之间的间距大概是三个车轮的宽度。而从车顶到地面的高度,也正好是两个车轮的高度,这就是轮高比。在这样的比例定义下,车辆能拥有低趴的造型、不错的空间表现、让人过目不忘的视觉美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汽车爱好者对合资品牌所谓的加长版本L车型嗤之以鼻的原因,加长改变了比例,破坏了设计之初的那份美感。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阐述一件事:小米这次真正在用造车的思维造这台su7。
相比起如今的很多品牌要么公路高铁、要么鸥翼门组合的浮夸设计,小米在造车的态度上要务实且严谨得多,小米在汽车上,开始正视设计在产品定义之初的重要位置。
上面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在吹?首先要明白,汽车作为大件消费品,消费者看到它的那一刻起最关注的点是什么?是智能化吗?是智驾吗?都不是,作者觉得是品牌,至少对于笔者来说,是前机盖上的那个logo,这是传统豪强的优势领域。
接下来的第二要素就是外观,一辆好看的车,或者说符合大众经典审美的车,是决定这款产品是不是能成功的第一步。记住:真正好看的外观设计、真正好看的外观设计、真正好看的外观设计、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但能把这一步真正做好的品牌实际上并不多。曾经的小鹏就在这个环节踩过坑,小鹏P7曾经的成功让很多人以为智能化是这台车成功的Key points,这也导致了后续产品P5的失败。P5虽然延续了小鹏智能化的强大能力,但拉垮的外形设计似乎早早就预示了它在市场中的结果。
把话题拉回到小米,从设计能看出小米给su7划定的用户画像:年轻人。年轻人一定喜欢美的产品,虽然”年轻人的第一辆电动车“这样的说法充满了调侃的味道,但年轻人或者说喜欢驾驶的年轻人就是小米想要争取的消费群体。不妨捋一捋市面上的造车势力们:理想主打家庭奶爸标签,它的产品定义都围绕家庭展开,冰箱、彩电、大沙发。小鹏偏重智能,一切功能都围绕科技属性展开。那小米追求的标签是什么?
这就引出了关于小米su7设计的下一话题,小米切入电动车市场的角度和野心:性能之美。可能在另外的品牌眼里,性能只是零百加速,但在小米这里,性能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独立的参数,它是一个综合的标签。
外宣的点如此多的同时,这些亮点还都围绕一个东西:让这台su7在设计上看上去很漂亮、在硬件上很性能,在参数上更性能。
这时候可能有野生CEO提出反对的意见:小米汽车主打的一定是智能化,根本不是你说的性能。智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小米给自己设置的人设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智驾,接下来顺顺逻辑链。
首先:一个产品定义之初就决定了它的基因,比例定义了su7的基因;其次:参数和硬件都围绕性能而展开,小米有关于su7舒适性配置和智能化的宣传(现阶段)并不多;
其次:最关键的一点:看市场上哪个品牌会跳脚,小米su7的竞对会是哪家,再看竞对的特点你就能看清楚小米的特点。
这一家可能的潜在竞对就是极氪,极氪在电动车市场给自己设立的标签就是性能和操控,而极氪在电动车市场所面对的消费者也可能跟小米高度重合。随便找一篇小红书的数据分析就能看出,极氪用户的年龄层在25-34岁之间,男性,关注汽车和科技,这与小米在产品定义之初就确定的市场用户范围接近甚至重合。
另外看看最近极氪高管大大们纷纷借小米汽车不断跳脚也能对su7的定位一窥端倪,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 、凡事它一定是有原因的,对于一个尚未发售的产品,品牌急于发声更印证了那句老话:皮裤套棉裤,它必定有缘故。哦~还有个事儿忘记说了,极氪fr不是之前刷了浙赛圈速吗?据传小米要带着自己的产品去跑纽北,要说懂营销还得是小米~
性能路线不是什么全新的打法,这是一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打法。作为行业新晋,小米可能会面临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性能路线在经济上行期更容易走,但这两年经济下行,换句话说就是大家兜里都钱紧,短期看这条路可能没办法给小米带来立竿见影的市场效果,但长期看应该是一条势能很强的路线,但是小米内部能否顶得住市场和资本的压力持续走下去尚未可知。长期观察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行业内走回头路、跑折返跑的品牌并不罕见。蔚来今年都会忍不住降价了,小米汽车如何定价真的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在前几天小鹏先把G6价格打到了19.99,感觉这肯定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第二:行业内卷让我们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价格、配置和所谓的性价比。小米能否把米粉和非米粉用户的关注度聚焦在自己预想的方向上尚不确定,尤其是su7的前期用户群一定是小米这个品牌的忠实用户,他们能不能理解小米在性能上所做的努力和投入,能不能为此买单进而向外传播出去至关重要。如果先锋用户和小米粉丝的注意力都被市场带偏到性价比和比拼舒适性配置的路线后面的发展会极其不利。
第三: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小米如果做好品牌向上的工作。汽车不同于手机,从现在su7的性能路线也能看到小米对于品牌向上的强烈愿望,说通俗了就是怎么样才可以卖高价。身为国产品牌的小米,没有吉利系的混血光环(沃尔沃),也没有传统车企的品牌滤镜,从下往上走会格外困难,而且这一段时间周期会伴随品牌很长时间,甚至会比做手机的时间更长。
很多人说su7的发布会难道不会让小米股价一飞冲天?笔者并没这么乐观,甚至觉得在su7发布之初,一些市场的悲观情绪甚至会让小米股价继续下挫,从小米汽车立项到现在,整个电动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残酷,慢慢的变多的曾经身处30万价格段的产品纷纷杀入20万的市场区间。笔者内心是可接受小米在初期不那么亮眼的表现的。
说产品不可避免的要说到产品的硬件参数,现在已经公布的小米汽车有两个型号,分别是pro和max版本,传闻还会有一台更高性能的utral版本(电机型号v8,可见小米不仅造车理念遵循传统,连电机型号都在走传统路线,为的就是把自己的性能展现的更易懂)。pro版本续航668公里,单电机,电机型号v6,马力299匹,电池73度供应商是比亚迪,电池材料应该是磷酸铁锂没跑了,不带激光雷达但据说可以选装。max版本续航800,电机型号v6s,双电机马力673匹,电池100度供应商是宁德时代,所以电池材料应该是三元锂,max版本标配激光雷达。
su7的雷达官方现在尚未提及,根据过往的爆料,大概会是禾赛的at128,具体参数嘛不用过于关注,因为这颗激光雷达很成熟,市占率也不低,现在市面上很多车型都在使用,比如很多人熟悉的理想L9。这里有个大胆的预测,也许小米没有公布的Utral版本可能会使用三激光雷达,除了顶部的at128,或许会在su7的左右两侧再安置两个ft120固态激光雷达用于短距离的感知。至于内饰现阶段不做太多解读,只需要明白小米把资源都投在了两个领域,首当其冲是性能,其次是智驾。拥有如此集中的投入,su7能否带来如预期般优秀的表现呢?暂且报以谨慎乐观的态度吧。
首先:从爆料来看,小米在关键性领域的发展还不够深入,无论是激光雷达的禾赛,还是电机的汇川联合动力,小米的行业融入度还不够高,现如今全栈自研的风气之盛是当初的小米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自研并不是唯一选项,但通过自研企业能吃到中国电动车快速地发展的红利,这是和供应商如何紧密合作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其次:这几年有很多车企替后来者踩了行业发展的各种坑,但技术方面尤其是研发方面的坑没有一点一家可以幸免,这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一样,河水既没有大象说的那么浅,也没有松鼠说的那么深,一切工程问题都要一直的摸索与调整,没人能够一蹴而就。这也是笔者对第一代产品谨慎乐观的原因。
最后再说一说小米的研发,雷军曾许下豪言:10年投资100亿美金造车。这一个数字乍一看颇为惊人。但细想就会发现并未超出行业水平,汽车制造是个烧钱的行业,除去前期的软硬件研发之外,还包括大量的试验、论证和测试环节,每个环节都会消耗海量的时间与资金,新势力中的蔚来,它的2023年第三季度的研发投入是30亿,如果按照这一个数字计算一年下来至少也有120亿人民币的研发费用,10年少说也有1200亿人民币,这还不算后续的投入增长,要知道这样的投入在国内虽然不低,但也不是顶尖的,小米在国内的老对手华为研发投入才称得上惊人。
当年,仅仅华为ADS负责人就说过:“我们一年大概花掉10亿美金,未来还会保持每年30%左右的投入增长幅度”。如果华为真有这样的投入,仅仅无人驾驶这个部门,10年的总投入可能就高达400多亿,这时候再看小米的100亿美金还算多吗?
如果把手机制造比作中长跑,那么造车可能就是一场马拉松,希望su7成为小米造车真正的起点。